为啥敦煌壁画中会出现如此之多的“黑人”形象?难道这些“黑人”朋友沿着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且成了画中的主角儿?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个伟大的工程。它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非、欧的古代商贸路线。当时的丝绸之路沿途就分布有大大小小石窟和石窟寺,其中甘肃敦煌石窟就是丝绸之路上最负盛名的一个。这么看来,“黑人”朋友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一设想好像可以成立。但是不是这样的!
回溯千年前,壁画中的人像在刚刚画完时,他们的形象一个个都是面容姣好,肤色粉嫩,白里透红的。这些美人儿变成“黑人”的原因竟然是因为 洞窟壁画上千年的老化,使得美人儿存在变色,或者直接就变成非洲黑人了。
壁画变色!没听错吧。如果壁画变色了,为何我们仅仅看到的是美人儿的肤色变黑了,你看衣服、动物的石青和石绿色还是那样的显眼。
壁画中的石青和石绿色、白色等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稳定性强,历经一千多年而不变色。敦煌壁画变色的部分,主要是人物肤色和与其颜料成分近似的部分色彩,已经由初绘时的肉色,变成了黑色、铅灰色或褐色。
展开全文
而罪魁祸首就是莫高窟壁画和彩塑中使用过含铅颜料。
使用铅丹的颜料经千百年的氧化反应,彻底改变了初绘时的色彩面貌,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自然。
魏晋南北朝时代,敦煌壁画中主要用铅丹加白色调成肉色,或以铅丹叠晕染人物肤色凹凸部,以凹凸法染的部分由于叠染了一层纯铅丹,变色后呈黑色,与眼睑和鼻骨部分叠染的纯滑石粉或蛤粉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黑白灰色。
而我们看到的隋代中期至元代的壁画中,人物肤色及近似的色彩到今天则变成了褐色。这说明颜料成分不同了。
原来中唐以后,敦煌壁画和彩塑从人物肤色可以明显地看出,红色开始运用铅丹与朱镖的调和色,减少了朱丹的量。变色后铅丹的黑色与朱镖、滑石粉三色调和即是较浅的褐色。
最后再给大家科普下。 除了将美人儿变黑外,颜料还会经过千年氧化而自行褪色。其实当时的敦煌壁画有着非常复杂的画面,类似植物环绕。不过,这些植物的颜料经千年氧化而自行褪色,或被下层变化的色彩上翻而掩盖住了,所以现在我们很少看见它们的踪迹。
不过话说来,自然风化使敦煌色彩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当你仔细看敦煌壁画时会发现,有的线条也已经模糊,与原来晕染的皮肤变黑后融为一体;而“非洲黑人”的面貌也使敦煌壁画具有了更强烈的装饰趣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