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节
入夏节或守夏节,俗称“关门节”,傣语称“毫洼”,也称“进洼”,意为“入夏安居”。关门节,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中)举行,活动持续三个月,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它是11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德宏傣族地区后产生并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的一种佛事活动。
“进洼”,正值一年中气候最炎热多雨的季节,傣族群众栽秧,薅秧已基本结束,生产农活相对松闲,要进行静心持戒、听经坐禅、诵经赕佛、反思忏悔等一系列仪式以及集会活动。开始和结束的两天,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精心准备节日食品,到佛寺赕佛滴水。
“进洼”,不仅仅是傣家的一个重大传统节日之一,更是一种信仰,让大家拂去一身尘埃,以清净平和的心态进入传统节日“入雨安居”~
01
第一天
人们准备敬佛供养赕品和食物等佛事活动用品。
展开全文
02
第二天
傣族老人们穿戴整齐,带着鲜花、小佛幡、香、水果、糕点等,陆续到奘房把物品放在竹桌上。待仪式开始,老人们坐在奘房里,静心倾听村寨里长老的诵经祈福。
随着时代的变迁,“进洼”也发生不少变化。但是“进洼”也成为一班班的年轻人相聚及相互交流的机会,“进洼”的传统,如收供品、进奘房诵经祈福,依旧被一代代的傣家人延续着。
在此期间,每七天就是去奘房的日期,男女老少去奘房之前,要修身干净穿戴整齐,到佛寺全心全意诵经、听经坐禅,忏悔自己的过错,洗礼自己的心境,年轻人负责老人“进洼”期间的饮食后勤服务,直到三个月后“出洼”,意味着“进洼”期间的戒规都解除了,人们又将恢复之前的正常活动。
来源:贡米之乡遮放
整编:蔺应飞 张晓
审核:莫含蕾 赵孝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