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四月,曹植被册封为鄄城王。作为曹丕的兄弟,曹植获得藩王的待遇,无疑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但是,仅仅一年后,曹植就被改封为雍丘王,封地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带。先是河北,再是山东,现在又回到河南,曹植作为曹魏宗室,却依然要经历颠沛流离的痛苦。对此,在笔者看来,曹丕之所以这么做,很可能是担心曹植在某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形成自己的势力。
二
同时,针对曹植等宗室藩王,曹丕还限制了他们掌控的兵马数量,也即这些藩王麾下,几乎没有什么士兵。并且,皇帝还会专门派人监督这些藩王。对于曹植等藩王,如果要任命什么官吏,往往也需要获得朝廷的同意。到了这个时候,曹魏的藩王不仅没有造反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处处遭到限制和打压。
早在曹操生前,才华横溢的曹植,就在身边聚集了一群人才,比如杨修等人,并且差一点在争夺太子之位的较量中笑到最后。现在,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然需要打击和限制曹植。到了公元225年,曹丕来到长江北部,打算率军征讨东吴,但是,因为天气寒冷等因素,曹丕放弃了这一次行动。
在返回洛阳的途中,曹丕来到了曹植的封地。或许是心中有愧,曹丕增加了曹植的食邑。公元226年,曹丕在都城洛阳病逝。同年,太子曹叡即位,这就是魏明帝。曹叡在位时,曹植还不到35岁,依然渴望获得曹魏的重用。于是,曹植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官职上的任用。
三
诚然,在三国时期,曹魏对于宗室力量,还是比较重视的,比如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等宗室,都成为了曹魏的大将。但是,曹叡对待曹植时,却没有一视同仁。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面对毛遂自荐的曹植,曹叡仅仅是在口头上给予肯定,也即一直没有册封曹植什么官职。而这,无疑让曹植感到自己郁郁不得志。
曹叡在位时,虽然没有像父亲曹丕一样,对曹植严加防范,但是,曹植的境遇依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并且,曹植的封地还是遭到了迁移。公元232年,曹植来到陈郡,被改封为陈王,封地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带。同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这可以称之为英年早逝了。曹植去世后,遵照他的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总的来说,因为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不过,曹植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四
最后,曹植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对此,在笔者看来,曹植的诗歌之所以出现风格、内容等方面的变化,显然和曹丕、曹叡的防范和打压存在直接的关系。
此外,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曹植在文学天赋上,显然超过了曹丕甚至曹操,所以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但是,因为曹丕和曹叡这两位皇帝的压制,曹植在仕途上是郁郁不得志的,也即没能在曹魏朝廷施展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