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北伐
编辑
240年,姜維出兵隴西,魏軍郭淮遂進軍,追至強中。姜維撤退后,郭淮討羌迷當等,并把這些部族遷徙到關中地區。[1]
第2次北伐
编辑
247年,雍州、涼州的羌、胡族人背叛魏國投降蜀漢,蜀漢衛將軍姜維領兵出隴右來接應他們,與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在洮西展開戰鬥。[2][3]胡人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人率領部落投降了姜維,姜維把他們遷徙到蜀國境內。郭淮向羌胡餘黨進攻,全部平定了叛亂。[2]郭淮進討羌人,斬餓何、燒戈,降服者萬餘落。[1]
第3次北伐
编辑
248年,姜維出兵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涼州名胡)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招降被魏军击败的羌人。淮欲分兵取之。諸將以維眾西接強胡,化以據險,分軍兩持,兵勢轉弱,進不制維,退不拔化,非計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絕其內外,此伐交之兵也(破坏敌方与敌方的联合)。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於奔命。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乃別遣夏侯霸等追維於遝中,淮自率諸軍就攻化等。維果馳還救化,皆如淮計。[1]
第4次北伐
编辑
参见:曲城之戰
249年一月,魏國發生政變(高平陵之變),大將軍曹爽一族被誅殺,魏國右將軍夏侯霸為避禍赴蜀歸降後主劉禪。秋天,衛將軍姜維出攻雍州。初,姜維率眾依麹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質任等寇偪諸郡。征西將軍郭淮與陳泰謀所以禦之,泰曰:「麹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羌夷患維勞役,必未肯附。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淮從泰計,使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戰,不許,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日月。維果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今絕牛頭,維無反道,則我之禽也。」敕諸軍各堅壘勿與戰,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使淮趣牛頭,截其還路,可並取維,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進率諸軍軍洮水。維懼,遁走,安等孤縣,遂皆降。[4]
第5、6次北伐
编辑
250年,姜維複出西平,由於糧草不繼,不克而還。[4]
253年,姜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漢軍糧草用盡,姜維無奈退兵回漢中。[5]
第7、8次北伐
编辑
254年,姜維出隴西狄道,狄道守將李简舉城降漢。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姜維大勝後將河關、狄道、臨洮三個縣的居民遷往蜀地居住,姜維在取得了民力資源之後退兵。[5]
参见:狄道之戰
255年,姜維出兵奇襲狄道,於洮西大破王經,經眾死者數萬人,這是姜維數次北伐中最大的戰果。王經退保狄道城,姜維圍之。魏征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漢軍糧草用盡,姜維退兵,駐守在鐘提。[5]
第9次北伐
编辑
参见:段谷之戰
256年,姜維再次出兵,因漢將胡濟沒能會合,故魏將鄧艾在段谷擊敗姜维,蜀漢軍隊死傷慘重,將士多對姜維有所怨恨,姜維趕緊退兵回漢中。姜維為負敗戰之責上表自貶為後將軍,但仍行使大將軍權力。[5]
第10次北伐
编辑
257年,正逢魏國諸葛誕發起叛亂,姜維趁機出兵秦川,魏军堅守不戰。隔年(258年)諸葛誕兵敗被殺,姜維退兵漢中,重新復任為大將軍。[5]
第11次北伐
编辑
262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魏將鄧艾戰於侯和,被鄧艾所擊敗,然後還住沓中屯軍,這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此時宦官黃皓欲以閻宇替代姜維,姜維因厭惡黃皓掌權,多次向後主劉禪請求誅殺黃皓,但後主劉禪沒有接受也不理會,姜維察覺後主已不信任他,此舉可能只讓黃皓有陷害自己的機會,為了避禍便帶領直屬主力軍前往沓中,以防守邊關為由,在沓中屯田禦敵,兼避開黃皓勢力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