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态保护原则
相对于平原地区建筑环境,山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十分敏感脆弱。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山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往往习惯性地沿用平原地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如有的山地城市建设追求分区集中紧凑、追求道路横平竖直、追求地块方方正正;有的山地建设项目过于追求场地平坦开阔,追求建筑的阵列、平行、垂直、对称等规则关系;还有的建设项目不惜开山填壑、改变河道、毁坏植被从而扩大建设用地。这样不仅失去了山地建筑本应有的特色,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还极大地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和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筑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融合不是去破坏生态,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是深入人心的科学论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的社会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山地规划建筑设计的观念必须转变,必须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道路。山地规划建筑设计的生态保护原则,笔者总结为:山地城市的扩张不能盲目求大、道路不能盲目求宽、场地不能盲目求平、建筑不能盲目求高、山地项目的开发不能利益至上。山地建筑规划设计应该坚持在保护山体水体环境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山体环境的生态保护的原则。笔者规划设计的宣恩教育中心,占地约 750 亩,场地为山坡河谷,高差为 85 米,其中场地内 3 个山谷,4 个山脊,为了做到生态保护,我们把初中部、公共部(运动场及图书馆)规划在山角下河谷处,高中部规划在半山坡处。同时,高中部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按山坡地形由低往高依次布置,前后有 43 米高差。同时,河谷与高中部之间的大片山林得以完好保留,成为校园天然一景(图 1、图 2)。
规划平面图
鸟瞰图
2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建筑服务的主体对象,对人的关怀始终应是建筑、环境和空间建设的宗旨和原则。山地规划建筑设计应利用山地特有的地形、地貌、环境等条件,创造出拓展人们空间感受、增加人们情感体验的场所空间。设计应从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入手,让每个细节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让人们在身心愉悦中营造居住、学习、工作、休闲和娱乐等空间,并在这样的空间里享受生活。在恩施州的山地建设项目实践中,笔者始终在考虑如何履行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的一些实践方法是:(1)通过保留、优化山地特有的场地高差,设计人车分离体系,营造安全舒适的室外环境空间。(2)通过保留山体和水体作为中心景观区域,并围绕中心景观区设计不同且优美的步道系统和富有趣味的开放和半开放公共空间,满足人们室外游玩、活动和交流需求。如宣恩教育中心、沙道松坪安置区内保留的山体成为景观。(3)充分研究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考虑雨雪烈日等极端天气情况下,人们的室外出行、活动、交流和运动需求。如设置风雨连廊连通各主要建筑,风雨连廊既是休憩游玩场所,也增加了极端天气下到达各建筑的舒适性。再如利用山地建筑的吊脚架空层,设置半室外体育运动场地,满足极端天气情况下人们的室外活动、运动需求。如宣恩教育中心的风雨连廊成为师生们最喜欢的场所。(4)多利用地形高差设置休闲观景平台。平台在保护自然生态、有效利用土地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扩展了人们的室外活动空间。(5)在山地规划建筑设计的场地竖向方面,通过缓坡和台阶的结合,消除人们爬陡坡和多踏步台阶的劳累感。尽量把较大的高差分散在整个场地消化,尽量消除爬坡上坎的感觉,提升人们的舒适感。(6)通过建筑的色彩和材质,关爱人的精神感受。多选用与绿色环境协调的白色墙体、大面积玻璃与木材,白色既节能又纯粹,建筑的纯净更能凸显山的绿、天的蓝,使人们的内心感受到宁静和安详。建筑局部的木材点缀和大面积玻璃,则将绿色和自然引入建筑,使人们有亲近自然的内心感受。
3 安全至上原则
山地环境地形地质复杂、气候多变,导致山地城镇生态脆弱、灾害频发,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环境灾害,危及生命和建筑安全。山地宏观环境的地质灾害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应该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使项目尽量避开地区性的断层区和新生的活动断层地带等,避免地质灾害的影响。山地微观环境的地质灾害应从生态平衡和工程防护两方面去控制,避免灾害的影响。根据多年山地建设项目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在大场地大环境可行的情况下提出以下建筑环境安全控制原则。
3.1 建筑接地形式
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常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灾害。这种敏感性要求建设时尽量少破坏山体、少破坏植被、少变动水文状况。恩施地区传统的干栏、吊脚、悬挑等建筑形式在现代的山地建筑设计中仍具有借鉴意义,山地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减少建筑接地的做法。
3.2 组织排水蓄水
在山地生态系统中,过量的、失去控制的山地径流是非常有害的。它们轻则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重则引发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因此要保持山地环境的水土平衡,一要合理组织排水系统疏导径流,保障山体环境的稳定与安全;二要增加蓄水措施,如扩大原有水面、设置水平沟等削减径流的流量,防止地表径流突然加大时对建筑环境造成破坏;三要在环境设计中合理配置植被景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硬化地面,利用绿地对地表径流起到吸收的减速效果。
3.3 山体边坡防护
山地建筑设计,应尽量通过合理的建筑规划布局及空间形态来维护山体的生态平衡与安全。但对于一些大型工程,有时不可避免地对山体进行适当改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山地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稳定,需要一定的工程手段对山地边坡加强防护。除了可用挡土墙、护坡、护面墙等措施来加固边坡外,还可以通过植被植生手段,利用植物根系对土壤的抓力,保护边坡土质,防止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根据经验总结,对于山地建设场地的高差处理,优先采用自然边坡,分台地自然放坡、挡墙加自然边坡的形式,既经济又安全(图 3—图 5),可节约数十万至数千万资金,不鼓励采用高挡土墙支护的形式,造价高且危险。
响龙坪安置区(自然边坡)
松坪安置区(自然分台地建设)
教育中心高中部(挡墙 + 自然护坡)
3.4 建筑与堡坎的处理
山地建筑大多离不开堡坎挡土墙,藏于堡坎内的排水管道随年久失修可能出现渗漏和破损情况,水溢出将破坏堡坎的结构受力,容易催生意外。不管是面对新修的堡坎,还是年久老化的堡坎,在具体建筑外环境控制中,应考虑堡坎一旦发生垮塌,造成危险可能涉及的距离,将建筑控制在危险范围之外。在建筑与堡坎之间的场地设计中,可多考虑使用较软的地面和植物种植,减少堡坎被破坏后掉落的石头滚动的距离。
3.5 建筑防震安全
地震对山地城镇的危害特点有:危岩崩塌、地裂、滑坡、泥石流、建筑物构筑物受到破坏、通讯供水供电中断、地震后的火灾等。但地震发生时能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性措施是保证建筑的安全。在山地建筑工程中,通过建筑平面选型、结构抗震处理、控制建筑层数等办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
4 经济合理原则
山地地形地貌复杂,山地建筑相比平地建筑,建设成本要增加约20%~30%,所以控制成本是山地规划建筑应着重考虑的。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可从场地、道路、建筑、景观、管网、材料等方面着手,让规划建筑设计更加经济合理。
4.1 场地方面
山地建筑成本较平地会有较大的增加,土石方工程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山地规划建筑设计不应盲目追求场地开阔平坦,应尽量避免大挖大填,减少挖填方、减少边坡防护和堡坎,从而节省工程造价且环保。
4.2 道路方面
山地建筑的道路成本比平地高,主要因坡度而增长的道路,和道路存在挖方、填方、挡土墙及局部悬挑、架空、隧道等形式。在具体工程设计中,可通过三个方面节省道路成本。首先应尽可能利用场地内的现有道路,进行拓宽、优化或改造;其次合理设计道路线路,尽量平行等高线设置,避免悬挑、架空和隧道形式;最后在道路建设时候,应注意就地取材,土质较好的可用于垫层,岩石可用于砌筑护坡挡土墙等,减少土方外运和购置材料费用。
4.3 建筑方面
山地建筑应尽量沿山体等高线平行布置,避免垂直布置,应使用吊脚、架空、错层、跌落、错跌、分层入口等形式与地形结合,避免大量的土方,从而使工程及支护工程降低成本。同时尽量降低建筑高度和层数,选择合理的基础与结构形式,降低建筑的基础和结构成本。
4.4 景观方面
山地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应尽量集中保留自然山体、水体和植被景观作为中心景观区域,尽量减少人工景观痕迹。场地中较高的台地应分散成几个不同标高的台地,从而极大减少土石方工程及支护工程造价。在消化局部场地高差时,应采用自然护坡和台阶相结合的形式,既能增加舒适感,也能减少造价。应尽量减少硬化铺装的面积,增加绿地面积,既能增加场地的蓄水和透水能力,也能减少造价。场地内的植物应尽量保留或移植作为自然景观植物,减少成本。
4.5 管网方面
山地建筑由于受地形、山位、坡度和建筑排布的影响,工程管网走向不能取直,造成各种管道的工程量大量增加,对管道、设备的要求也变得复杂许多。为合理降低成本,山地管网工程建设中应根据山地建筑实际条件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如分区供水、利用天然沟渠河道进行排水、合理地利用通风采光不好的架空层做设备用房等等。
4.6 材料方面
山地规划建筑设计中,场地、道路、建筑和景观中所需的材料,应能尽量就地取材和使用本地材料,减少运输成本。建筑材料应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减少建筑的使用成本。
5 实地考察原则
笔者在恩施州多年的山地规划建筑实践中,特别重视实地考察,坚信要做好山地规划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实地考察。没有实地调研考察的设计方案,几乎是不能成立的方案,这一点与平原地规划建筑设计有极大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山地建筑的地形地貌地质交通等十分复杂。山地项目的实地考察工作可分为设计前期考察、设计过程中复核和施工图定位测量三个部分。
5.1 设计前期考察
现场踏勘,应结合地形图,直观感受地形、地势、地貌、地物、地景、土壤、水文、植被的规律和特点,如山脊、山谷、平地、陡坡、缓坡、河流、暗渠、现有道路、动物通道、需保护的植物、高压电网等等。这项工作不应只有一次,而是伴随整个设计过程。对于设计人员,山地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是在一次次实地考察中,在现场形成于脑中的。任何脱离实地考察的山地设计都是纸上谈兵,是不切实际和不负责任的。
5.2 设计过程中复核
设计过程中,方案落实到地形地貌复杂的山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比平地项目多出很多。如自然边坡、溶洞、小溪、陡坎、地表物等对设计的影响,由于地形图是大比例尺,需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修正等等,这些情况都需要设计人员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设计方案,让设计更优化、更合理、更符合实际。
5.3 施工图定位测量
山地建筑项目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设计人员与业主方一道,对建筑物、道路做一次实地放样定位,实测项目设计与实际场地的差异。有时候看似小的差异,可能方案不可行,这时候需要对规划布局作微调,设计优化更合理。这些都需要设计人员在施工图设计完工后,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测量。
6 文化承传原则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的承传发展对民族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民族文化的所有形式中,建筑文化无疑可以成为最典型的代表。建筑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上,建筑文化岂能缺位?所以山地建筑设计应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尊重当地民族文化、借鉴当地民族文化、传承当地民族文化、发展当地民族文化。笔者研究过恩施传统的民族文化,研究过当地传统吊脚楼建筑的形态和构造方式。传统的土家吊脚楼都有如下共同特点:(1)建筑与环境融合,多背山面水、坐北朝南;(2)建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如台地、木材、粘土瓦、石板等;(3)建筑中天人合一、适应自然的思想,通过架空、吊脚、台地等形式,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4)充分保护有限的耕地,建屋不占良田。这些特点不仅展示了土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蕴含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风水观念和伦理道德等内容,还是继承和发展土家文化的物质空间,是土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宣恩教育中心及和平小学设计中借鉴了土家吊脚楼架空、分台地、与地形融合的智慧。同时,由于恩施地区当地有婚丧嫁整酒的习俗,设计过程中,我们把教学区与生活休息区避开居民区,从而减少对教学的干扰,既尊重了当地文化习俗,又不影响教学的功能。
7 美无止境原则
山地建筑应强调美学原则,不仅在空间上体现美学原则,还要在时间上体现美学原则。
7.1 空间方面
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大到小的空间。山地建筑景观应是立体的,是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山地建筑景观应步移景迁,或蜿蜒而上,或蔓延而下,俯首为景,仰首为美,建筑和景观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7.2 时间方面
指春夏到秋冬、阴晴到雨雪、眼下当前到百年之后的时间变迁。山地建筑景观可以通过植物的搭配,让它能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改变色彩。山地建筑景观可以通过水的应用及水面对天空的反射,让它能随着天气的变化改变格调。随着岁月的变迁、植物的生长,山地建筑景观应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体现岁月的沉淀和变迁。
8 生物平等原则
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因人为破坏、环境污染、乱捕滥猎和过度开垦等方面原因,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 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全世界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数以千计,其中自16 世纪以来灭绝的鸟类约 150 种,兽类约 95 种,两栖爬行类约 80 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的数字表明,现在 5% ~ 20% 的脊椎动物和树木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长。我国地域辽阔,具有多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随着近几十年经济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样呈下降趋势,已有多种生物灭绝,上千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我国是个多山地和丘陵的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发展山地建筑已成趋势。野生动植物最后的避难所将无可避免地遭到侵袭和破坏,我国野生生物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一个物种的存亡,同时还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多个物种的消失。研究表明,每消失一种植物,就会有10 ~ 30 种依附于它的植物、昆虫及高等动物随后覆灭。所以山地规划建筑设计中的生物平等原则,就是要遵守这个原理: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地球,中国也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中国。每一个山头、每一片树林、每一条河流也并不只是拥有了一纸产权的人们所有。我们提倡在山地建筑设计中,保护值被、保留山体、保护动物的家园。同时,为野生动物创造条件,保护它们迁徙的通道,维持好生态的平衡。
结语
山地规划建筑设计与平原地区的设计工作相比有其特殊性,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为山区的城镇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山区在中国大多代表老少边穷地区,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山区城镇是我们从业人员的应有责任,笔者有幸在恩施及周边地区从事了十多年山地建筑规划设计,总结提炼出“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的八大原则”,以期与同行及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探讨,推动我国山地建筑规划设计及山地建设事业发展。
图片来源:上海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美)约翰·伦德·寇耿,(美)菲利普·恩奎斯特,(美)理查德·若帕波特.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M].赵瑾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 李璐辉 , 梁海 , 王亚飞 . 浅谈我国山区建筑形态设计的发展 [J]. 价值工程 ,2010(24):129.
[3] 江毅 . 山地建筑环境安全控制对策 [J]. 西华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0(3).
[4] 罗书山 . 山地城镇防震规划初探 [J].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1,013(004):88-95.
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